中超裁判薪酬待調整,與歐洲差距大,漲薪成推行職業(yè)化難題?
與那些年收入動輒達到數千萬的中超足球運動員相較,中超的裁判們并未能在足球的狂熱氛圍中成為“土豪”。
近期,《足球報》披露,中超裁判員的薪資待遇將迎來變動。由此可知,目前我國足球比賽中的裁判員,其最高薪酬標準為每場6000元人民幣,未扣稅前。相較之下,助理裁判以及低級別聯賽的裁判員,一場比賽的報酬僅在千元左右,有時甚至不足百元。
與歐洲的五大足球聯賽相比,中國足球裁判的薪資水平顯然存在較大差距。以實施了裁判職業(yè)化改革的英超為例,他們的薪酬體系由基本工資和每場比賽的裁判費兩部分組成,年終收入甚至有可能超過英國首相的年薪。
對中國足協而言,若要推進裁判的職業(yè)化進程,提高薪酬待遇無疑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。
圍攻裁判狀況屢有發(fā)生。
曾有過一場一萬的“好日子”
《足球報》最新消息,近期,中國足協正式發(fā)布了《中國足球協會賽事競賽官員酬金標準》這一文件。在該文件中,對于擔任執(zhí)法裁判的官員的薪酬待遇也進行了明確規(guī)定。
單場比賽的主裁判薪酬最高來源于國家隊舉辦的比賽,以中國男足的國際賽事為例,每位主裁判的單場收入可高達12500元(均為稅前金額)。
在聯賽的規(guī)則中,中超比賽的主裁判每場收入為6000元,而助理裁判的報酬則是4000元每場;至于超級杯賽事以及足協杯中涉及中超球隊的比賽,其裁判的薪資標準與中超賽事相同。
隨著賽事等級的降低,相應的收入也會減少。以主裁判為例,在執(zhí)裁中甲和中乙級別的比賽中,他們的單場報酬分別是2300元和1600元。
女足裁判的薪酬差異同樣顯著,其中女超聯賽的裁判長每場比賽的報酬僅為1600元,這一數額與男足中乙級別的比賽收入相當。
對比8年之前24直播網,中國裁判的日子已經好了很多。
魯能球員賽后與邊裁詹煒發(fā)生沖突。
2010年,中國足協曾公開信息,指出當時的主裁判在中超的薪酬為1800元,中甲為1200元,中乙則為800元。相較之下,如今中超主裁判的收入已經增長了超過三倍。
但中超裁判最掙錢的時代,卻不是現在。
2011年,萬達集團對中國足協的贊助高達“三年內至少五億元”。這筆資金不僅用于聯賽,裁判們也因此受益,分享了這份贊助的成果。
中超比賽的裁判員單場收入高達一萬元,而邊線裁判同樣能獲得五千元的報酬。
此外,萬達集團還特別設置了豐厚的年度獎金。榮獲金、銀、銅哨稱號的裁判員,分別能夠獲得20萬元、12萬元和8萬元的獎金。而被評為金、銀、銅旗的助理裁判,也能分別獲得16萬、8萬和6萬元的獎勵。
在那個時期,這一規(guī)定相當于日本J聯賽標準的兩倍半,堪稱在亞洲地區(qū)處于領先地位。
然而,美好的時光并未持續(xù)太久;2014年,萬達的贊助宣告結束,隨之而來的是裁判收入的銳減,幾乎被砍去了一半,如今他們的收入水平已經回到了起點。
球員圍攻裁判理論。
英超裁判還有固定工資
就單場比賽來看,我國足球裁判,特別是中超聯賽的裁判,他們的收入水平無疑是相當可觀的。
盡管與足球強國的裁判員相比,我國裁判員的薪酬水平尚存在較大的差異。
歐洲五大聯賽享譽全球,其裁判的收入亦位居世界之巔。在這些聯賽中,西甲的薪酬尤為突出,一場比賽的報酬甚至可高達6000歐元(折合人民幣約47000元)。類似地,意甲、德甲、法甲等聯賽的主裁判,一場比賽的收入也普遍能達到3000歐元(約合人民幣23000元)。
在英超聯賽中,裁判職業(yè)化水平位居各聯賽之首,除了每場比賽的報酬之外,職業(yè)裁判們還能獲得一筆相當可觀的“穩(wěn)定”薪酬。
根據2017年的相關數據,那些收入頗豐的英超裁判,每主持一場賽事,均可獲得1000英鎊的報酬,這相當于人民幣約9000元。而且,他們還享有一份高達65000英鎊的固定年薪,約合人民幣58萬元。
因此,如果把各項收入全部加起來,年收入絕對是個不小的數字。
名哨阿特金森憑借在英超聯賽、國內杯賽以及眾多歐洲賽事中的出色執(zhí)法,于2015-2016賽季便獲得了高達15萬英鎊(折合人民幣約134萬元)的年薪,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同期的英國首相卡梅倫。
克拉滕伯格,這位同樣享有盛譽的裁判,盡管常被球迷戲稱為“盲人裁判”,然而他的年收入卻并不菲,達到了12萬英鎊(折合人民幣約為107萬元)。
同樣地,在英國,盡管頂級裁判的薪酬讓人向往,然而對于級別較低的裁判來說,收入上的差距卻是相當顯著。
英國《每日郵報》透露,負責執(zhí)裁英格蘭超級聯賽以下級別賽事的裁判員,往往僅能獲得每場比賽380英鎊的報酬(相當于人民幣約3400元)。
2016年11月5日,馬寧獲得2016中超聯賽最佳裁判。
裁判職業(yè)化,困難不少
面對外界對中國足球裁判能力持續(xù)存在的質疑,中國足協正致力于對裁判的管理體系進行深化改革。
在2017年7月的通氣會議上,中國足協曾明確指出,他們計劃對裁判的業(yè)務能力進行強化培訓,并且將致力于制度的改革與創(chuàng)新,致力于推動裁判職業(yè)化的進程。
不過,想要實現這個目標,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。
裁判職業(yè)化后,收入問題成為首要關注點。以目前每場6000元的報酬為基準,若中超裁判一賽季內完成全部30輪比賽的執(zhí)法任務,其收入可累計至18萬元。然而,實際情況卻是,每輪中超比賽對裁判而言,完成執(zhí)裁幾乎是不太可能的。
通常情況下,一位技藝精湛的裁判在整個賽季中大約只會執(zhí)裁大約20場中超比賽,按照這個數字來計算,他們的年收入大概在12萬元左右,對于一位行業(yè)頂尖人才來說,這樣的收入水平顯然缺乏吸引力。
要使裁判樂意將執(zhí)法比賽作為其職業(yè),首要任務是提高他們的薪酬水平。
在日本和美國,這兩個國家已經實施了職業(yè)裁判體系,那里的裁判員年收入普遍超過十萬美元(相當于人民幣約六十三萬元),而且他們還能額外獲得比賽獎金等其他收入。
一名裁判在其“職業(yè)生涯”的高峰階段通常僅有大約10年的時間。要確保裁判在退休后能夠過上安心的生活,并使他們愿意成為全職裁判,這就需要在制度層面進行相應的規(guī)劃與安排。
目前在我國,眾多高水平裁判中,有一部分人本職工作在高等學府,還有一部分則服務于企業(yè)。他們?yōu)榱瞬婚L的裁判生涯,不惜放棄原本優(yōu)越的工作崗位和編制,甚至已經獲得的各類職稱,這樣的決定并非易事。
即便在足球運動在歐洲頗為興盛的地區(qū),真正的職業(yè)級裁判人數也相當有限。眾多裁判員在收入和職業(yè)發(fā)展方面有所考量,他們通常將裁判工作視為兼職。以德國著名裁判默克為例,他同時也是一名牙醫(yī);而已經退役的英國裁判韋伯,其本職工作是警察。
實際上,據相關資料顯示,早在2004年,中國足協便萌生了推廣職業(yè)裁判制度的念頭,并且對其實施的可能性進行了深入研究,當時甚至將職業(yè)裁判的月收入設定在了8000至12000元人民幣的區(qū)間。
然而,經過十多年的時光流轉,該提議仍舊未能變?yōu)楝F實,這充分表明了其落實的艱巨性。
上一篇:6月10日至7月10日歐洲杯將在法國舉行,足球概念股受關注?
下一篇:返回列表